一百一二、世界宽阔无穷尽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姐姐她在男频走大女主修仙路线 王者:人在XYG,大仙求我上场 都近战了你还说自己是法师? 我以女儿身闯荡古龙江湖 开局逃荒,缠住反派权臣的腰 说好写扑街歌,首首爆款? 红龙只想为所欲为 [原神]转世后岩神老公仙逝了 大佬偷听我心声,西游剧情全崩了 请出示营业执照[娱乐圈]
大地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在尼国除了我没人知道。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大地的探求便没有止境,无论是对尼国,还是对我前世的诸多文明。从“天圆地方”到“龟背说”,再到地圆学说,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土地的探知不断精进,甚至演化出众多精彩的学说。例如,在我的前世,中国有可能通过发现美洲而演变出“半球学说”,并长期占据中国人的意识主流。
曾有学者提出,如果中国人先发现美洲,那么,我们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海路、地缘、经济、货币、市场的更加深入理解可能会给帝国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甚至延缓“三百年一大劫”的治乱循环到500年以上。当然,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思想碰撞也未必都是正面的,甚至有可能造成某些学科或者学说的畸形发展。
古代中国人都认为“天圆地方”,天似穹庐笼盖大地,日月星辰都在像锅盖一样的天顶上运行,古代西方人、西亚人等其他文明也基本上是这个理解。当然,中外都有一些学者也在很早的时期提出过类似“大地是球体”的观点。古希腊人比世界上的其他人先行一步,首次提出“地圆学说”,认为大地与太阳月亮星辰一样,也是个球体,而且是宇宙的中心。他们的论据也很有名:一是认为日食月食的影子是地球之影,并观测到是圆的;二是发现所有的船都是桅杆先出现,船体后出现,因此认为大地是曲面的(注意是曲面,不是球面)。我国东汉的张衡在《浑天仪注》里也提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由壳之裹黄。”但是,上述早期朴素的“地圆学说”由于基本没有强有力的论据,一直无法成为主流观点。地圆学说最大的短板就是,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出现之前,人们完全无法解决“球背面的人如何不掉下去”这个问题。该问题也只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进行了相对合理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即古希腊的“元素说”,他认为土这种元素有吸引力,而所有的人体内或多或少都含有土元素,因此能被大地“吸”住。该理论当今来看虽然荒谬绝伦,但在希腊世界仍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解决了“掉下去”的问题,古希腊发展出了地圆学说,以及配套的“地心说”,并整个西方社会有些许影响,虽然效果不大。
到了近代,除了流传不算广的“古希腊地圆学说”以外,欧洲普遍仍信奉类似“天圆地方”的学说,认为大地是平的且有边界。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地球呈球状,而且认为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因此,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一度被全体船员认为极度危险,有可能“坠入大地边缘的深渊”,直到抵达美洲(当然抵达后他们也没相信地圆,只是庆幸于新大陆还没到边缘)。后来,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大地是个“体”(注意还不能证明是球)而不是个“面”。最后,随着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新鲜出炉,大地背面的人“掉下去”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人们才普遍接受大地不是平的这一学说。
不过这时候,仍然无法说大地一定是个球体,即便是近现代天文学研究天体运行得出了“日食月食是大地的影子”这个结论,也只能表明大地的形状中含有圆形(甚至弧面)成分,比如圆柱体、圆锥体等,并不能完全证明其是个球,只是球体的概率最大(毕竟只有一面对着日月的概率很小)。估计只有等宇航员上天的时代,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确认地球的形状了。
综上所述,地圆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有五个:一是船帆现象证明大地是曲面,二是环球航行证明大地是“体”非“面”,三是万有引力解决“掉下去”问题,四是通过现代天文学发现日月食是大地影子而证明大地包含圆面,五是通过宇航员直接观测得出最终结论:地球是球体。上述结论刻画了地圆学说产生的艰辛,同时,也可以想到,在技术和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个学说只能按照现有理论和现象来推断可能,因此会发展出许多啼笑皆非的学说。
1.如果一个条件没有,即没见过海的内陆人的想法,凭人们站在大地上的坚实感和大地的广袤无垠,再加上抬头看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很容易有“天盖地”的感觉。因此诞生“天圆地方”的地平学说。
2.如果只有,也只能证明大地是曲面,即比完全平整的一张纸多了曲度,类似人们是“生活在大乌龟背上”的学说。
3.如果有和,则证明人们生活在体状大地上,而这个“体”还不能是“全体”,因为背面的人“会掉下去”,而是个朝上的“半体”,其实跟乌龟背有点像,只是曲率更高变成“体”了,人们生活在这上面则不会掉下去,又能解决“曲面”和“体”的现象。这就是“半球学说”的由来。
4.如果有,则大地成为了全体而非半体,人们对大地的理解豁然开朗,由蒙昧进入了文明,接下来就是讨论到底是“地球”还是“地块”亦或是“地圆柱”之类的边边角角问题了。相信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抛却一些清奇的脑回路,“地球”的支持者一定最多,也就是说该学说问题的研究和论战基本结束,剩下的就是一些验证问题了。
因此,“地圆学说”的诞生,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万有引力理论的出现,在此之前人类基本只能形成“半球学说”。
理清了上述过程,我们再来看,如果中国人与欧洲人同时发现美洲,对于大地学说会造成什么后果。先来看原本历史上的地圆学说发展时间线:
1.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杀,宣告“地圆学说”非法。
2.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3.1541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刊印,日心说出现,佐证“大地是体”。
4.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从环球航行成功到万有引力定律出现,中间共经历一个半世纪,相信有一部分科学家(如哥白尼)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接受“大地是球”的观点,没有被“大地是半球”的观点蒙住双眼,他们的坚持使“半球”学说最终没有在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地出现(其实也出现过类似的学说,但是完全没有影响力)。但是,如果这个时间拉长,则一切都会变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述理论同样适用,若人们过早发现大地是个“体”非“面”,而引力学说跟不上的话,这期间很容易诞生“半球学说”。把欧洲人发现美洲的时间穿插进刚刚的地圆学说时间线可以看出:
1.1021年,维京人抵达北美洲。
2.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杀。
3.1492年,哥伦布抵达北美洲。
4.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5.1521年,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占领中美地峡。
6.1541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刊印,日心说出现。
7.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如果在航海技术开始发展的北宋时期(约1000-1100年左右),中国人抵达北美洲并在此繁衍生息,那么很容易遇到从欧洲西来的维京人后裔。双方一接触,中国人就会发现,向东走居然能碰到“泰西人”!也就是根本不需要环球航行,就已证明了大地是个“体”。而引力学说仍然遥遥无期,还要经历数百年才能诞生,且传入中国必有一定年份的延迟。因此,我国将有数百年时间完全陷入“知道大地是体,但无法解决掉下去问题”的情形,导致半球学说大行其道,甚至成为几个王朝的中国人心目中的信仰和图腾。
一旦“半球学说”在中国深入人心,则极难被纠正,即使碰到特殊的现象,人们也会习惯用其他更“玄”的理论解释。一是即使中国的航海家向南航行发现南极冰盖,仍无法证明地球是“球”而不是“半球”,甚至海员们也绝不会承认自己头朝下倒着航行了一圈又回来,而是会诞生一些奇谈怪论,比如南方的冰盖就是半球的下边缘,是老天爷安排阻挡人们继续往下走的,若无此“万年寒冰”阻挡,我们的船就会掉入虚空永世不得超生baba。二是航海者一旦越过赤道,发现头顶的星图发生变化,也会将其解释为“半球曲面挡住了北极星,侧边上显现出南十字星”一类的解释。三是若真有人能在15-17世纪实现穿越南极的“竖版环球航行”,无疑可以完全证明地球是“球”。不过,历史上人类1908年才抵达南极点(注意还不是横穿南极),这种情形也指望不上。总之,虽然半球学说导致了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人们也会倾向于将其“玄化”解释,毕竟再玄的现象也比不上“头朝下站立”。
前面提到,只有引力理论出现,才能真正解决“掉下去”的问题,从而催生地圆学说。但是引力理论在中国无法自行出现。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土元素说”无法在中国发芽。主要由于中国绝不会接受希腊的“四元素论”,因为华夏大地诞生了“木火土金水”的朴素五元素论,并形成了一整套世界观,甚至延伸到物种学、医学、风水学各方面。二是中国无法再诞生一个牛顿。稍有理科知识的同志们都知道牛顿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这是老天爷赐给全人类的一个瑰宝,而宝物往往几百年内只有一个。没有牛顿,就没有近现代物理学的巨大发展,也就没有引力理论。三是引力理论的引入也会颇有波折。引力理论的基础是现代数学和物理学,这其中又掺杂着大量基础科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使用象形字的中国人来说,学习困难程度要大于使用密码语言的西方人,因此,即便是牛顿1687年提出万有引力理论,真正传入中国并得到承认和推广也至少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
对于整个世界的讲述已经进入后半夜,没有一个人有困意,所有在场的诸侯在震撼之余,在努力接受大地是个球体而我们头朝下也掉不下去的同时,都在衡量一件事情……
一件秦祥、林秉他们曾做过的事情,一件比其他诸侯国的大迁徙更加诱人、也更加危险的方案——迁移到未知的领土去。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0749/353693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0749/3536933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