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治国九策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至尊神帝 天灾来临,我开连锁店赚疯了 人类突然灭亡了 开局签到挖了一座仙帝坟 光影沉浮 一品狂刀 被抄家流放后,我和族中女眷养兵百万! 皇帝居然是我亲爹

耶稣会士们,不仅穿着敌人的衣服,混在改革派中大搞破坏,他们还受到教廷的差遣,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远渡重洋到达世界各地,为教廷寻找新的领地、财宝。 而马可波罗笔下,那个富饶的东方大国,就成了这群喂不饱的狼,眼前最大的一块肥肉。 当时的明朝,正值隆庆开关的时代,明穆宗继位后,大明朝开关贸易,可随着开海政策的延续,大量的白银流入了明朝。 这些躲在暗处的豺狼,也瞅准时机,披上"科学"、"理性"的高大上外衣,摇身一变,成为了"先进文明"的代言人,也站在了华夏这块土地上。 他们在登陆华夏之前,为了能成功渗透进来,已经预先做足了功课,知道当时的百姓,对于皇帝"炼丹修道",不管百姓死活的态度十分反感。 因此,他们就投其所好,从"学习"、"认可"华夏的文化开始,逐渐获得了华夏一些士大夫们的好感。 表面上,这群人是"科学""理性"的化身,是"启蒙"的先锋,力图将光明带给这些处在苦难当中,每天被"炼丹修道"、"苛捐杂税"折磨得苦不堪言的百姓。 可实际上呢?大明朝一个国家,就比整个欧洲全加起来的人口还多,这群人当中,万一若是再产生一个成吉思汗一般的人物呢? 欧洲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外族入侵,都是来自东方,第一次是被汉朝打残了的匈奴阿提拉大王横扫欧洲,后来又被唐朝打趴下的塞尔柱土耳其夺走了圣城,再往后就是一代天骄直接饮马多瑙河,一次次让欧洲人自我怀疑,自己的文明是不是不够"文明",自己的"文化先进性"以及"民族自豪感"一次次被挑战。 罗马教廷又在黑死病的泛滥中,被骂得灰头土脸。因此,他们急需证明自己"文明"的"优越性",以及克服对"黄祸"(黄种人的入侵)的恐惧,明面上打不过,于是就开始玩各种阴险手段。 这群耶稣会士,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他们被教廷派到东方,暗地里在大明朝到处收集情报,然后又复制蒙古人当年那一套,支持东北的女真人崛起,成为大明的掘墓人之一。 可这群女真人,并不会真的完全听教廷的话,而且罗马教廷,也并不是真正了解东方。他们那扭曲的优越感,最终激起了继任的清朝统治者反感。之后虽然明面上禁止了他们,但他们开始培育更多的代理人混进清朝,很多清朝的高官,明里暗里,都与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清少数人统治数目庞大的汉人,这群人的目的也是为了分化瓦解汉人,两边最终利益其实是一致的,所以,这群人背后的小动作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直到嘉庆朝时期。 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上上下下都被那群人给渗透了个遍,甘林此时的清朝,虽然每年仍不断地有各种收入进项,但国库空虚,这些进项,大部分都成为了蛀虫们挥霍的本钱,还有这些外商,也借此机会给石匠工会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 甘林叹口气,这背后的利害关系,他实在是太清楚了,眼前这个小小的耶稣会聚会场所,只是这张庞大的网中,极其微小的,冰山一角而已。 他将一些最重要的文稿拿出来以后,就放了一把火,将这暗房里的所有文件,都烧了个精光,然后又用土,将这里彻底埋掉,拿着那份文稿,趁着黑夜悄悄回了福建会馆,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时而苦思冥想,时而奋笔疾书…… 三天后,额尔赫那穿着一身便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正阳门口,甘林拎着一个小布包,已经站在那边等他了。二人交换一个眼神后,甘林就上了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进了正阳门。马车没有直接驶向紫禁城,而是朝城西北方向前进,一路出了西直门之后,继续一路往北。 马车厢里没有窗户,甘林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远,等到额尔赫那在外面叫他时,他踏出马车才发现,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们来到了一处湖边的码头。 “上船,不准吱声。”额尔赫那低声道,甘林点点头,上了一条乌篷船。船尾的艄公拎着一根长蒿,朝水里轻轻一点,小船轻快地离开了岸边,朝湖中心的一片丛林里驶去。 过了约莫半灶香的时间,小船轻轻颤了一下。额尔赫那在外面轻声说道:“出来吧。” 甘林钻出船篷,四下里一张望,才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座小岛上,岛上四周全都是光秃秃的树木,白雪皑皑的地上,只有一串脚印,伸进了岛中央的一间黑色的建筑里面。 “这里是圆明园的湖心岛,目前岛上只有皇上一人,你随我进去觐见就是。”额尔赫那低声说。 甘林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内侍卫的后面,走进了这个黑色的楼里。只见屋子里只点着一盏油灯,嘉庆皇帝正站在一面墙前,专注地看着墙上的一张特别大的世界地图。额尔赫那走到皇帝面前,悄悄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握着刀,退到了黑暗里。 “草民甘林,参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甘林掸了三下手,跪在皇帝面前。 “平身。” “谢圣上。” 甘林抬起头,正好和皇帝的目光相遇,那双深邃莫测的眼睛,比起几天前在酒店里,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他一言不发地盯着甘林看了一会儿,这才缓缓说道。 “这里只有我们三个人。”皇帝指着墙上那张世界地图,对甘林说道,“这张图,是按照当年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来绘制的,我大清,正好是在世界的中心!” 坤舆万国全图,是当年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 屋子里只有一盆炭火,在严寒的冬夜,这显然起不到多少加温的作用,甘林冻得瑟瑟发抖,可比起天气,猜测皇上言辞中的含义,却比寒冷更让他头疼。 “有赖祖先的荫蔽和陛下的圣明。”甘林不想上来就搞得太僵硬,就讲了一句场面话。 不想嘉庆皇帝狠狠瞪了他一眼:“关于你的事,朕已经听到了太多。这次朕屏蔽左右让你来,就是想听你个人的想法!给我照实说!” “草民惶恐,不敢隐瞒……陛下,如今我大清,内外交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甘林吃了一惊,赶紧小心翼翼地开口。 “继续……” “内,国家积贫积弱,矛盾丛生;外,列强虎视眈眈,摩拳擦掌。个中所有问题,草民认为陛下一定比草民更加清楚。”甘林说完,急忙单膝跪地,从随身的小包里,掏出一本小册子,举到头顶,“这是在下在那100多封信中,所总结归纳出的"治国九策",还请皇上勘阅。” 嘉庆伸手接过甘林手里的小册子,打开仔细看了起来。 一,经济政策。里面又分为建立银行、发行纸币、发行债券三个方面。 二,工业政策。里面又分为引进技术、建立工厂、政府扶持三个方面。 三,贸易政策。里面又分为开放港口、设立公司、给予商人合理待遇三个方面。 四,军事政策。里面又分为陆军、海军以及空军三个方面。这里甘林提到的空军,是指研制巨型飞艇、以及降落伞。陆军,则是依托工业化的成果,研制自走型蒸汽战车。 五,教育政策。里面又分为废科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增加数理化和选修外语的相关课程。 六,科技政策。里面又分为建立科学院、培养人才、科技传承三个方面。 七,制度政策。里面又分为思想教育,健全法律,改革行政三个方面,这里还特意标注了打击腐败的部分,刚柔并用,既要坚决打击腐败,又要充分理解动机,提供合理的出路。 八,民生政策。里面又分为合理征税,低保保障,移风易俗三个方面。 九,安全政策。里面又分为治安体系,取缔非法活动,严防国外渗透三个方面。 这里面每一条,甘林都十分详尽地在后面标注了具体内容,以及欧洲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哪些符合大清国国情,哪些需要借鉴欧洲,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哪些需要批判地接受,不能照搬欧洲体系。全都一一做了详尽的解释。 甘林这两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呕心沥血,将自己过往所学,所见,全都放在了这"治国九策"里。他恭恭敬敬地站在皇帝身边,看着皇上不停地来回翻阅自己的小册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这里面有一些政策,都是违背祖训的,比如开海经商、废科举等等这些,皇帝若是龙颜大怒,那就一切皆休矣。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整间屋子,除了皇帝翻书的声音以外,就只有火盆里烧红的木炭,偶尔会发出的几声"啪啪"声。 嘉庆皇帝双手紧紧地攥着这本小册子,浑身不停地颤抖,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突然将书一合,眼神一变,对甘林说:“传闻果然不假,如此蛊惑人心之论,罪当诛!”.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5919/321946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5919/3219466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