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正式任命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逆世剑尊 我能加持万千神通 我,祈愿之主 我在霍格沃茨搞发明 超物种玩家 九代单传?我一胎三宝乐疯豪门婆家 风流杀神 这只精灵实在太不正经 清风巷 火影:我带着满级号穿越了

有了戴绯华的照顾,甘林很快就好了起来。又过了两天,他已经可以坐起身,与众人对话了。 这天,甘林正在和戴绯华说话,外面传来一声嘹亮的喊声。 “皇上驾到!” 只见皇上一身便服,身边跟着庆桂、明亮、曹振镛和董诰四个军机大臣。缓缓走进门来。甘林一见,急忙要起身拜见。 “有病在身,免礼平身吧。”皇帝脸上波澜不惊。 “在下实在未曾想到,会遇到这种事情,还请陛下赎罪。”甘林谦卑地低下头。 “听诏吧!”皇帝挺起胸膛。 身边的庆桂,从怀里抽出一卷黄色的卷轴,徐徐展开后当着众人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此次校场演练期间,暴风肆虐,反贼乘虚作乱。幸赖甘林将军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奋勇救驾,保全朕躬,实为国之栋梁,忠诚可鉴。 为彰显其功,特封甘林为办理广东洋务钦差大臣,专司办理广东建城及海防建设事宜。凡钦差大臣所需之物,所用之人,各部院衙门,皆当鼎力相助,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其于南洋建城之策,乃朕所深盼,务必三年之内,见成效以报国恩。钦此!” 上次,皇帝是在密室之中,传达的口谕,结果后面惹出一大堆事端,这次,皇帝干脆一道圣旨,彻底将这件事情敲定下来。 甘林心中感奋无比,他急忙从榻上爬起来,低头接旨:“臣定当全力以赴,绝不辜负圣上的厚爱!” 皇帝伸出手,扶起了甘林,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期盼:“治国九策,朕已尽阅,今天正式下旨,望爱卿不负朕的期望。”随后,转头对后面的四位军机大臣同时说道:“甘先生若有什么需要,六部必须全力配合!” 四位大臣一个个低着头:“遵旨。” 皇帝突然好像想到什么似的,转身又对他们说:“传朕口谕,从内务府拨出一万两银子给甘先生。” 甘林大吃一惊,四个人也吃了一惊,这是皇帝自掏腰包支持啊! 董诰急忙上前一步,跪在皇帝面前:“皇上圣明啊!皇上此举,实在是让我们这些人汗颜哪!臣愿意鞠躬尽瘁,全力协助钦差大臣,替圣上分忧解难,还望圣上收回成命,圣上的龙体,就是大清国的天,臣等还要靠圣上撑着哪!”说到动情处,那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满脸的虔诚和恭顺。 甘林暗笑,好个哭哭啼啼董太师。只是不知道曹振镛作何表态,他正在思忖,曹振镛也上前一步,跪下来说道:“臣愿全力帮助甘大人。” 庆桂和明亮,两把老骨头,更是直接跪在地上,磕头道:“奴才定当尽心竭力,替皇上分忧!” 四个人当着皇上的面,一个个忙不迭地表忠心,可甘林心里却是一团疑云,不知道他们这话到底是真还是假,后面还会不会再给自己整什么幺蛾子。可现在他们既然这样说,自己也不好当着皇上的面,驳了他们的面子,毕竟后续的具体事务,多多少少还需要他们斡旋。 “还望各位大人,后面多多照顾在下。”甘林先行礼。 四个人脸上一水的微笑,一个个都给甘林还礼。 “以后还要多多仰仗钦差大臣……” “我们一定全力协助钦差大臣……” “皇上圣明……” 只有庆桂咳嗽一声:“在下这就和钦差大臣一道,商议细节的问题。”前脚还刚把甘林给关起来,现在皇上发话了,他立刻见风使舵,行动得比谁都快。 嘉庆点点头:“二月二之后,你就南下吧,朕已命两广总督吴熊光,立刻着手去办这事。在这之前,你们可以在京城自由活动,把伤养好。另外,你们几个,要将朕的谕旨通告全国,让大家务要多多协助!”皇帝又吩咐道,他转头看了一眼躲在后面的戴绯华,对甘林说:“听说你有带几个洋人女子过来是吧?朕准许她们在这里活动,但要注意影响!” 四人急忙答应,甘林也低头拜谢。 京郊的小院里,莎乐茜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哪里,她在屋子里寝食难安,总是担心甘林会不会出什么意外。 很快,一辆马车过来,将她接进了城里。 甘林也从圆明园里搬了出来,找了一间位于福建会馆旁边的小院落,住了进去。他将随着炮弹一起运过来的那箱图纸,也搬进了小院里,每天就和索菲拉在小院里,一边看图纸,一边接待访客,敲定各项具体的计划。 如今,甘林终于获得了建城的指令,董诰回到户部之后,立刻先批了100万两银子的经费,并和甘林定好,第一年投100万两,甘林要给朝廷交50万两,第二年200万两,甘林要交回100万两,第三年300万两,甘林要交回150万两。 甘林满口答应,他准备先建造一间工厂,然后从工厂开始向外延伸一系列基础设施,包括生活区,港口,文化区等等。他又给美国的富尔顿、瓦卡尔、英国的内森,法国的卡尔等人都分别去了信,告知他们自己现在的进展,让他们派遣一批技术员,来这里协助自己。 “目下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人才储备……”甘林挠挠头,暂时却想不到什么好主意。因为这些技术员来到这里,一方面是语言沟通、另一方面,清国的国策,注定了他们只能待在某几个指定的场所里。 若是甘林使用一些"不当"手段,也许可以让官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大清的密折奏事制度,注定了什么东西都不可能瞒得过皇帝,皇上一道圣旨,他成了众人眼中的红人,但是,这并不代表皇帝以后就能一直信任他,若是得罪的人太多,一堆密折全都告到皇帝那里,时间长了,难保不会出现意外。 所以,长久之计,还得是有自己的人才储备,可现阶段的大清,基本上举荐人才,就是靠文科科举,与武科科举。而这种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沿袭了千年之久,可谓树大根深,盘根错节。 但甘林需要的人才,不是那种张口之乎者也,会写道德文章的人,而是愿意实实在在干事,且愿意给那些科技人才以足够尊重的人。 华夏大地上,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提出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的概念,这种概念影响深远,不仅覆盖了华夏全地,就连周边的朝鲜、日本、琉球、交趾等地,但凡受到汉文化圈影响的地方,无一例外,都用这个概念来划分百姓,加以统治。 而甘林现在需要的这些人才,那基本都是"工"和"商"两类人才,这些人在主流社会里,几乎都是底层百姓,被官府任意盘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让这些老老实实的人们,不仅没有余力去搞科学研究,甚至连基本的社会认可都做不到。 而官员之中,支持"工"和"商"的官员,基本等于零。 就拿在这方面改革比较彻底的英国与法国来讲,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中下层的工商人,才算获得了一些权力。虽然后面又有过很长时间的互相争斗,但最终,在英国能够掌握话语权的,是大商人、银行家、资本家等人,他们下面是一大群教育水平很高的科技人士。 比如甘林曾经在英国时,经常参与的"月光社",就被称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不仅是瓦特、威尔金斯、富尔顿等人时常前往聚会,就连很多文学家、思想家们,也都愿意参与到这群人当中,比如伊拉斯谟·达尔文、杰里米边沁、亚当斯密、大卫休谟等人,这才有了甘林在伦敦月光社的那一场辩论。 而法国也是一样,法国大革命也是由第三等级试图争取更多的权利,而最终酿成的风暴。当然,石匠工会巧妙地利用了这次大革命,成功地收集了一批"反对贵族"运动的宝贵经验。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后果,也是王权的削弱,以及第三等级,就是城市的市民阶级的崛起。很多的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卢梭等人,他们也都是在秘密结社的运作下,通过舆论方式,颠覆了过往那种"主教-僧侣-贵族-平民"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了以"工"和"商"为主体的新式国家。 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自然就有更多人,愿意加入研究人员的行列,这才促进了欧洲一连串工业发明的诞生,再加上银行家们,和这些工人和商人的利益紧密相关,他们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力,来颁布一系列保护并利于发明创造的政策,为这些人开路。 可这一切,在大清国现阶段"士农工商"的体系之下,政府不但不会颁布任何利于"工"和"商"阶级的法律政策,能不给这些人找麻烦,都得谢天谢地了。 “我们不缺工匠,缺的是能支持这两个阶级的官,以及制度……”甘林皱着眉头,“有什么方式,能让这些人不被官府那些人制约,更加积极地研发创造呢?” 甘林皱着眉头,思前想后,突然,他脑子里闪过一个镜头,有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 “有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5919/323879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5919/3238794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