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教育的难度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大国军垦 我是雷奥尼克斯,一个怪兽收藏家 遇见你,何其幸运 神豪:开局获得千亿集团股份 流放三千里:我拥兵百万,让我交权? 护花之无限暧昧 不孕被退,改嫁残疾首长后一胎三宝 影综之开局鹰爪铁布衫 从前有座镇妖关余生 穿越,然后被富家jk捡到

甘林想到了"一国两制",若是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直属于中央管辖,利用便捷的海运措施,省掉那些中间环节,岂不美哉? 他急忙跑回屋里,趴在桌子上赶紧写了一封密折,叫下人立刻送了出去。 下人刚走不走,外面就有人传话,说一个叫"石甫"的人过来拜访。 “哦!是姚兄!快快有请!”甘林正在为这"一国两制"而兴奋,他迫不及待地要和姚莹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 姚莹进门,拱手作揖:“卓润兄,好久不见!” “石甫兄,快快坐下,听我给你道来!”甘林乐呵呵地让他坐了,不一会儿,里屋莎乐茜就端出两杯茶,放在二人面前。 “到底是何重要之事,让卓润兄如此着急?岂不闻《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么?” “还跟那里一套一套呢!你事情都办完了?”甘林笑着揶揄了一句。 “是的,全都办完了,只等六月殿试了。”姚莹笑道,“卓润兄何等美事,说来听听。” 甘林将自己的构想说了出来,并且又提到了自己的人才战略,姚莹听后,若有所思。 “卓润兄大才,此等见解,实乃旷古未闻之其策,在下遍阅古籍,未曾听闻有一个国家,却能有两种制度之先河也!”姚莹叹道。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这些政令得以实施,单凭我自己的能力肯定不行。”甘林顿了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找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定期聚会学习相关的内容,以备日后成为新城的管理骨干。” 姚莹听完大喜:“此事甚好,以在下看来,云起诗社的相关同仁们,就是一批很不错的选择。” 甘林点点头。 姚莹又道:“许久不曾与卓润兄饮酒,今日可有机会?” “走吧,叫上云起诗社的同仁们,去瑞云茶楼!”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西斜,二人来到茶楼门口,只见大街上各个店铺的门口,都已经摆上了美丽的华灯。 “你看我这几天忙得……都不知道已经是正月十五了!”甘林叹了口气。 “即使如此,今夜便纵酒高歌一番,也顺便看一看诗社众人,是否有好的想法。”姚莹笑道。 这时,一个小男孩跑到他们面前,递给甘林一个窜天猴:“大哥哥,给我放个这个。” 甘林呵呵一笑:“你为什么不自己放?” “我害怕!”小孩脸上的表情十分害羞。 “哎哟哟!小男孩子,害怕放窜天猴?那以后要让你放个巨大的窜天猴,岂不是要吓哭了?”甘林笑道。 “巨大的?有多大?” “比这个房子还要大的窜天猴!” “哇!要是有那样的窜天猴,到时候大哥哥一定要放给我们看!” “你不害怕了?” “我们就远远地看!”小家伙双手握了两个圆圈,放在眼睛上。 甘林并没有乱说,他的意思是指曾经在新大陆制作的那些个窜天猴火炮说的。他已经将这些设计都留在了图纸上,只等去到新城,就要大展拳脚。他看着孩子那双天真的大眼睛,心中一动,对孩子说:“等你像哥哥一般大时,你想干嘛呢?” “我要努力读书,将来参加科举考试,要中个状元给阿爹阿娘!” “哎哟!”姚莹在旁边,惊得哈哈大笑起来,“小家伙有志气!” 甘林却脸色一沉:“诶~?光念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大哥哥教你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孩子高兴地重复了一遍,兴奋地手舞足蹈。 姚莹在旁边,呵呵一笑:“他懂什么叫数理化吗?” “当然不懂,但是,言语嘛,就像种子一样,我给他们心中种下这么一颗种子,迟早有一天,这种子会发芽的。” 当晚,云起诗社的众人们,一起聚在茶楼上,大家笑呵呵地对了一会儿飞花令,酒过三巡,甘林这才站起来,对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这话一出,众人一阵沉默。良久,邓廷桢才缓缓开口。 “我知甘大人心意,然我大清百姓,识字率不足一成,其中可以阅读经史子集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甘林何尝不明白邓廷桢言语当中的意思?识字这东西,不仅投入大,回报慢,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效,因为读书,很多东西还做不了,到处被人骂"百无一用是书生"。若是不能中举,甚至连村头的放牛娃都不如。 有些书生们,提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调,也是鉴于读书中举,才能一飞冲天,实现阶级跨越,走上人生巅峰的现实提出的。但这种情况,简直比中彩票还难。这些诗社成员们,哪个不是经过各省乡试、会试层层选拔,最终来到了皇城根下,通过殿试才博得一个功名? 让他们去学习数理化?先不说学不学得会,就好比甘林后世的高考,考卷上没有,那谁还学啊?花了时间精力,却看不到果效,那该如何向家人交代?向自己交代? 而且那些经史子集,四库全书中关于数理化的部分,大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本来就不识字,那些几何、演算等内容,对于当代的百姓来讲,几乎与天书无异。 最关键的,是甘林曾在新大陆,教育过一批印第安人,他们现在大部分都在欧华航运工作,可当时他身边还有西班牙公主,以及其他一些人帮忙,可现在呢?懂这些的,不会讲汉语,会讲汉语的,大多不仅不懂,而且还嗤之以鼻…… 简直是难上加难…… 他清清嗓子,对众人说:“大人君子。包天下以为量,在天下则忧天下,在一邦则忧一邦,惟恐生民之不遂。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只有济世救人的经世之道,才是我等年轻人当追求的正道。顾炎武曾说过:"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若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何来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功?” 邓廷桢点点头:“此言不假,但所学之内容,尚需仔细甄别,教书育人之事,向来出力不讨好,甘大人有如此决心,邓某佩服之至。” 甘林又说:“如今圣上命我在南疆岛屿上新建城市,践行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有和一些洋人朋友们通信,邀请他们前来任教,不知诗社同仁们,是否有兴趣学一学这些内容?” 邓廷桢摇摇头:“我大清四库全书都学不完,何来精力学习洋人的东西?以我的想法,甘大人可在南洋地区,寻找一些有志于经世的人才,来教给她们这些。但还请谨记,大清目前的制度,是必须要通过登科举仕,或是战场立功,这才能施展抱负,甘大人教这些,还望三思而行。” 甘林拱拱手:“大人若能在背后稍加提携,必然事半功倍。” 邓廷桢点点头:“这个忙我愿意帮!” 只有年少的魏源,以及徐继畲两人有兴趣学习。小魏源对甘林说:“陶澍师傅这几天回湖南去了,他说京城事务繁杂,不能专心讲学,要去湖南老家开办学堂,教授经世之道。甘大人刚才所言,与师傅平时给我们所讲的非常相似。” “呵,你师傅的经世之道,我也十分认可,他若此番回去,若能培养出几个好苗子,却也不辜负了这一趟远行。” “师傅临走前,嘱咐我告诉甘大人,说他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叫做"六府三事之学",去了湖南之后,也想在家乡倡导实学,教化百姓。” “六府三事之学?”甘林第一次听到这个单词。 “大意就是,有六种教育手段,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谷,以及三事之学,分别是正德、利用、厚生三事。此为万事亲民之至道也。” 甘林一听,大感兴趣:“这东西你回头要给我好好讲讲,我看看能不能结合我所学习的教育理念,发展一套好的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 魏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小脸一红:“这也是师傅博览群书后,认为可行的一个方案,因此才要回乡讲学。” 甘林感慨万分,我华夏从来不缺忧国忧民的大人物,这些理论,有些甚至比西方还要早很多年,就已经在积极实践了。 “既然如此,那我也就放心了。”甘林看了看小魏源,又说,“那我去了广东,你要不要过来一起看看,开阔一下眼界?” “在下尚幼,需要准备科举考试,但在下可以答应,等科举中第,在下一定要想办法去广东拜访大人。”小魏源行了一礼,礼貌地回道。 甘林感叹,偌大的国家,科举哪是说废就废,为今之计,他只能先在新城里,先推动新式教育,等以后时机成熟再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5919/32387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5919/3238794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