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财政问题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龙魂觉醒以后 入幕之臣 柯南之绯色巨塔 贵女高门 大宋茶商 妻主她画风不一样 重生:参加恋综顺带拐跑了影帝 龙帝归来,开局便被悔婚 【综漫】神子富江不务正业 流放后我靠千亿物资娇养落魄将军
甘林吃了一惊,不过仔细想想,这都过去了半年,索菲拉光试验钢材,就用掉了大批的矿石,就这还是在尽量反复利用的前提下。而且他们还大量地制备焦炭,很快煤矿储量就告急了。
“唔……原材料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你只管专心研究钢材就是!”甘林安慰索菲拉几句。
“哎,我也是在尽量地节省,可你也知道,这种开发本身就很烧钱,当年在富尔顿工厂里,若是没有你在背后的支援,恐怕咱们的蒸汽船进度也不会那么快啊……”
甘林当年一力承担了蒸汽机的所有开发费用,这些钱,大部分是从欧华航运的股份盈利中获取的,可航运公司的盈利,怎么可能够支持这种烧钱的研发呢?所以后期甘林基本都是打了白条,先欠下款子,等富尔顿的工厂盈利之后,再将所有的欠款都补上。
好在富尔顿后来成功了,甘林的亏空,这才在一夜之间全都补了回来,后续又继续盈利,这才能支撑甘林接下来的一系列烧钱的活动。
可如今不仅要建城,更要制造铁甲军舰,光靠甘林那点儿资金,已经远远不足了。他从冶炼厂出来后,就立刻赶往已经完工的证券交易所去。
甘林来到尖沙咀的中心商业区,这里已经有了一座三层大楼,以大楼为中心,朝四周分出东南西北四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边,已经新建了不少建筑,但因为刚建成不久,街上冷冷清清的,而且大楼里也基本没有人,只有证交所东边街道上,一座两层小楼门口,才稍微有一点人气。
小楼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锦绣城第一银行,旁边还有一串英文firstbank。这座外观和其他中式建筑别无二致的小楼,若不是这块牌子,旁边人还会以为这只是一间普通的民房。
他跨过几近小腿高的门槛,走进屋里,里面只有几个职员,正在柜台后面紧张地算账。面前放着天平,砝码,算板,算盘,还有不少的单据和文件等等,与一般的钱庄,倒也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在中间厅里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一大串数据表,旁边还放着一个锤子,用来拍卖叫价的。
若是单看这落魄的交易厅,与伦敦金融城,巴黎证交所的大厅,简直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但甘林并不看重这些,所有的雄伟,都是起于微末之间。
那些忙碌的交易员们,看到甘林进来,纷纷站起来向他行礼,大家都知道,公司董事之一的莎乐茜,是甘林的人,因此,众人都对甘林十分恭敬。
走到最里面的一间房间,查理正在对账,布朗则在白板子上写着什么。看到甘林进来,查理只是抬头扶一扶眼镜,就继续忙他的事情了。
甘林早就习惯了查理的这种风格,他丝毫不以为意,走到查理面前,看他手头的账册。
“连续半年,支出和收入的差额都超过了预警线,我们若再不想办法盈利,后续怕是没法和内森先生交代……”查理面无表情地说。
甘林点点头,本来投资建城,初期肯定是这样,他安慰查理几句,说目前暂时就这样,后面会好起来的。
可查理摇摇头:“这账本还是你拿来看一看吧,这里,还有这里,这里,都是一些支出不明的账务……”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账册上几处支出,皱着眉头。
甘林仔细看了看那几处地方,上面借款的金额都不小,并且都标明是"工程款",他看来看去,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布朗这时候扭过头来,对甘林说:“查理是会计,我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人,刚才那些账户,都是督抚各级衙门里的官差,过来提取的!我曾经也问过他们要这钱做什么,对方只回答是上面需要……”
甘林一听,立刻明白了什么,他强忍着心里的怒火,又将账目翻了一遍,边翻边问:“这样的账目到底有多少?大概金额有多少?”
查理那双能钉穿黑板的眼神,稍稍一转就算了出来:“一共有47笔,合起来有50余万两白银。”
甘林心中立刻涨起一股无名火,城市建设到处都在用钱,一切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有蛀虫开始蚕食经济成果,那要是任其发展下去,这还了得?他看完这些数据,对查理说:“这件事我回头想办法处理一下。对了,莎乐茜去哪里了?”
“她为了给锦绣城增加收入,在港岛西边找了一处地皮,雇人培植橡胶树。今天一大早就出去了。”查理扶一扶眼镜,古井脸毫无波澜。
“好家伙!她可真是有心了。”甘林笑笑。
布朗突然想到什么,他走到自己桌前,拿出一封信递给甘林:“蜡封上的印章,是巴黎石匠工会的。”
甘林看了看上面的徽章,就把信收了起来:“城市建设起来了,这封信来的倒是时候。哎回头再看吧。我们先解决眼下的问题,关于这个账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布朗叹口气:“这里和欧洲有很多不同,我们使用过往相同的模式进行,可是却发现处处都有阻力,事情推进不下去。”
甘林愣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内森随从的古井脸上,出现了其他的表情。他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别说是你们,洋人的东西来到这里,水土不服的多了!我们不能拿新大陆和非洲那一套,来在清国办事。”
原来这些人在新大陆或是欧洲,那里都是小政府或者无政府状态,一切全都是自由竞争。那自然这些资产,就随时都是流动的。若按照后世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来分析的话,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分别是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三个完全实现,一般是实现两个,而放弃一个。
比如英国,在这一阶段,就是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是控制在几个大银行家手里的,他们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就连女王要封赏贵族,也要找他们借钱,政府拿银行家一点办法没有,顶多骂骂他们,但一旦有战争或者其他什么事,还要低三下四地去求他们。
而同时期的美国,则是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采用银本位制,保证汇率的稳定,支持本国发展。他们放弃了资本的自由流通,以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外部冲击。
这样就导致如罗斯柴尔德家族等一些欧洲家族,意图全面控制美国的计划,在当下始终阻力重重。
但清国不一样,华夏土地上,权力最大的是皇帝,只有皇帝掌握着国家一切资源的调配权,而现在又是中国皇权的巅峰——清王朝,所有阻碍皇权的制度,政策,手段,全都被康雍乾三位大佬给干掉了。
若套用蒙代尔公式来分析的话,大清此时的经济政策,也可以归纳为选择了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清王朝的主要流通货币——白银,名义上都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皇帝通过圣旨,调动国家资产,奉了王命的官员们,可以公然地,以王命的名义,在各样的款项上面动手脚,而真正懂理财的商人们,则是被各种限制,虽然实际的白银是他们过手,但他们没有这些银子的所有权,因此,官家要开多少,他们就开多少,从来不会过问,也不敢过问官家的银钱。
可查理这些洋人们不懂这一套,欧洲那种不停限制皇权,商人自由贸易的思维本身,在清国就行不通。那些银行家利用金钱在国家大政上指手画脚,在这时的清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华人的那种人情世故,他们也很难理解。结果这就导致了细心的查理在整理账单时,总会发现有意外支出,却搞不懂这些钱的用途。
其实这些钱去了哪里,本地人清楚得很,只是他们不敢说,而且面对洋人,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打开心扉。查理和布朗,在这里半年多,发现过来看热闹的多,真将自己钱存进来的少,听他们讲话的多,但认真聆听的人少,往往是他们给众人讲话,底下有不少听众,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全是看热闹的模样,真让他们掏钱,一个个就是不停地摇头,一副"老子没钱"的态度,摇着手走开。
不过当时的老百姓,也确实是没钱,国家重农抑商,很多华人,非常具有商业头脑,可在大陆,也没有发展的空间。不少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讨生活,在海外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其实就是一个明证。
但留在大陆的人民,若是没有国家扶持,自己家里再没有地,各级官员又层层盘剥,确实没什么余钱来存银行。
布朗点点头:“半年过去了,这点我也是到最近才意识到,那么甘先生,你说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5919/3238796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5919/3238796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