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等胎儿稳了,再告诉他吧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才不是神明 弑神九龙变 天才剑修师妹她沉迷炼丹 穿到六零养娃日常 让你收弟子增加人气,全峰仙帝为你打杂? 不乖 四合院:从征服秦淮茹开始变强 穿越带了一只平头哥 都市至尊魔医 一本假剑谱,你拿着剑斩天人?
>**“我不是不愿记你,而是不敢想你。
>每次梦见你哭,我就觉得是我害了你。
>可若忘了你,我又成了什么母亲?
>所以我烧纸,不是为了安魂,是为了问你:
>你还活着吗?你还活着吗?”**
字字泣血,非人力所书,竟是由某种执念自行浮现。
沈知言指尖抚过纸面,低声问:“你想让她听见,是不是?”
那布偶的影子轻轻点头,随即消散。灯焰一跳,恢复如常。
翌日清晨,沈知言拄杖前往听风亭。少女已至,正踮脚更换灯笼。她见老人来,笑着行礼:“沈爷爷,今年的灯,我选了暖红色,像您说的,让亡者看见光,就不怕黑了。”
沈知言微笑点头,目光落在亭中那尊唯一完好的声瓮上。瓮身温润,内壁隐隐有光流转,似藏万千低语。他忽然道:“今日,我想再启一次坛。”
少女怔住:“可是……您已退隐多年。”
“正因退隐,才更该完成最后一件事。”他望向忘忧碑,“有些话,不该只留在梦里。”
当夜,归名潭畔设坛三重,焚香九柱,珊瑚墨调以沈知言指尖之血,书“苏婉娘”三字于声瓮之内。他亲自吹奏《归名引》,音律悠远,穿透雨幕,直抵幽冥。
至子时三刻,潭水忽起漩涡,花瓣逆流而上,在空中凝成一道花径,通向老棠树下。一道白影缓步而出,素裙飘曳,发间别一朵白山茶。正是苏婉娘。
她面容宁静,眼中不再有泪,只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温柔。
沈知言跪地,双手捧册,朗声道:“苏婉娘,癸未年三月初八诞育一子,名承安。其一生漂泊,心智蒙尘,然心未曾怨母,唯思恋深切。临终前,亲笔托言:"娘,儿不恨你,儿只是……太想你。"此语已录于《沉魂录》,永载不忘。”
他顿了顿,声音微颤:“且有一事,迟来百年??您的儿子,曾于某年春分,见您立于崖边烧纸。他未现身,然心中默念:"娘,我在这儿。"他不敢相认,非因怨恨,而是怕一旦开口,便要承认您为救他而死的事实。他宁愿假装您还在等他回家,也不愿面对您已不在人间的真相。”
苏婉娘身形微晃,唇角轻轻颤动。
沈知言继续道:“他走之前,托人将一只布偶交予书院,说:"这是我小时候她给我缝的,破了也没舍得扔。请替我告诉她,我一直带着它,就像她一直在我身边。"”
话音落,风止,雨停。
苏婉娘缓缓抬手,指向老棠树根部。泥土松动,银锁片自行升起,悬于半空。锁片背面的字迹忽然泛出柔光,原句“谢谢你,让我儿子听见了我”竟缓缓变化,化作新语:
**“我也听见了他。这一次,我不再问他还活着吗,
因为我知道??他一直都在。”**
光芒大盛,银锁片化作点点星辉,洒落潭中。水面倒影竟显出一幕景象:悬崖边上,一老一少隔空相望。老人颤抖着伸手,少女模样的苏婉娘也伸出手。两掌虚触,泪如雨下。
随后,光影渐淡,归于平静。
沈知言伏地叩首,久久不起。
自那夜后,归名潭水清冽如初,忘忧碑裂纹未再加深,反而有藤蔓悄然攀附,将其温柔缠绕。老棠树新芽疯长,九枝尽复,花开满树,四色齐放,赤、粉、白、紫,宛如锦绣铺天。
而最奇异的是,此后每年春分,无论风雨,听风亭前必现一双脚印??一双成年男子的足迹,从山外来,至银锁处停下;另一双女子的足迹,从树下出,迎上前去。两足相距三步,似欲相拥,又似留有敬畏的距离。村民皆言,那是母子终于团聚,却又不忍惊扰彼此安宁。
沈知言自此更少言语,唯每日吹埙不辍。某日,少女问他:“沈爷爷,您说人死后真能听见活着的人说话吗?”
他望着潭水,轻声道:“不能听见的人,不会在梦里流泪;不会在风里唱歌;不会让一朵花为你开。”
少女似懂非懂,却认真记下。
数月后,海外学者传来消息:那位日本青年已成立“沉魂和平基金会”,在全球设立记忆驿站,收集战争受害者的姓名与故事,逐一录入“听风AI”系统。令人震惊的是,某些加害者后代在聆听亡魂控诉后,竟产生强烈生理反应??心跳紊乱、血压骤降,医学界称之为“记忆共感症”。
更有甚者,一名德国老人,在听到一段1943年华沙犹太区孩童的哭声录音后,突然失语三天,醒来后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我认得那个声音,那是我父亲枪下的孩子。”
沈知言得知后,提笔写信: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决定如何记住它。
>记忆不是复仇的武器,而是和解的桥梁。
>当加害者的子孙开始为祖先之罪哭泣,
>那一刻,宽恕才真正有了可能。”
信末,他附上《沉魂录》新添条目:
>**“罪之承,不在血脉,而在知情之后的选择。
>若知情而不掩,知耻而改行,
>则恶亦可转为善之。”**
这一页被译成十余国文字,传遍世界。
又一年春分,沈知言病倒。高烧三日,神志昏沉。弟子守于榻前,忽见窗外风雨大作,老棠树剧烈摇晃,九枝齐折,断口处再度流出赤色汁液。忘忧碑裂纹崩开寸许,黑烟缭绕,似有怨灵躁动。
就在此时,沈知言猛然睁眼,目光如炬。他挣扎起身,命人取来《沉魂录?主册》,翻至扉页,提笔补上最后一句:
**“吾之一生,录名千二百六十七,
其中三百零三人,本可不必被记住。
然我仍记之??
因其恶,世人方知何为善;
因其痛,后人方懂何为爱。”**
笔落,天光骤亮。
风雨停歇,乌云散尽,一轮朝阳破晓而出,金光洒满书院。老棠树断枝处,竟一夜之间萌出新芽,嫩叶舒展,颜色如血初凝。
当夜,沈知言安然入睡,梦中再遇沈明远。
“你做得很好。”父亲微笑,“现在,你可以休息了。”
“我还想再多听一段埙音。”他说。
“那就听吧。”沈明远抬手,风起,埙声自四面八方涌来,汇成浩瀚乐章。无数身影从迷雾中走出??有苏婉娘,有苏承安,有山东村落的王氏族人,有华沙的孩童,有无数曾在黑暗中呼号却无人应答的灵魂。他们手牵手,走向光中,背影渐远,歌声渐弱。
最后一缕音消失时,沈知言睁开眼,窗外星辰满天。
他缓缓起身,走到院中,举起埙,吹起《归名引》的最后一段。音未毕,忽觉指尖温热,抬头望去,归名潭面倒映星空,其中一颗流星划过,坠入水中,激起一圈微光。
水面无波,却传来一声极轻的回应,如隔世低语:
**“是你。”**
他笑了,像少年时那样纯粹。
三日后,沈知言端坐于小屋门前,面向归名潭,手握埙,须发如雪,面容安详。弟子晨起探视,发现他已离世,唇角含笑,手中埙管温热,仿佛刚刚吹奏完毕。
葬礼那日,满山野山茶再次绽放,洁白如雪,香气十里不绝。老棠树九枝齐垂,花瓣如雨,纷纷扬扬落入潭中,汇聚成一艘花舟,载着沈知言的埙,缓缓漂向对岸。
据后来巡名使记载,那日傍晚,有村民在崖边见到一老一少并肩而立。老者披蓑衣,手持埙;少年穿旧布衣,怀抱破布偶。两人望向远方,似在等待什么。
有人问是谁,村中长老摇头:“那是守名的人,回来了。”
自此,书院立下新规:每逢春分,必由新一代宗师于听风亭吹奏《归名引》,声瓮注水,珊瑚墨书名,以告天地??
**“死者有名,生者有忆,
爱不随肉身腐朽,
而穿越岁月长河,
在某一瞬,轻轻应了一声。”**
多年后,小女孩已成为白发学者,她带着学生重修《沉魂录》,增补近现代战乱、灾难中的无名者。有人问她为何执着于此,她指着归名潭说:
“你们看,每一朵落花,都会激起涟漪。
有些人以为死了就没了,可你看??
水还记得它们。”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6692/353423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6692/3534238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