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南归日月 > 第二章 气数将尽?

第二章 气数将尽?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红楼小地主 透视仙医 女人的婚姻生活 疯批暴戾九千岁转头对我轻声哄 山海御行 八零假千金,开局就被大佬赖上了 这破仙,不修也罢! 我的妖孽往事 武逆九千界 魅魔反派:成为九亿仙子圣女的梦

崇祯说话的声音虽然小,但此时殿中无人说话,崇祯梦呓般的声音还是被此时守在他身边的朱慈烺和王承恩听了个清清楚楚,首辅周延儒的身子也是微微一震,显然也是听见了这句话。 但这句话是没人敢接的,朱慈烺正想宽慰崇祯几句,偏殿的大门被人推开,一股混着尘土的寒气随之闯入,殿内众人瞬间打了个寒颤。 来人正是兵部左侍郎孟兆祥,不知是被风吹的还是走得急,孟兆祥的神色竟是有些惊慌。 “允吉,什么事情如此慌张?” 允吉是孟兆祥的字,问话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此时在偏殿中的除了朱慈烺和王承恩,还有内阁的众人以及兵部礼部的两个尚书,都是在刚才的混乱中距离崇祯比较近一起跟着进入偏殿的。 闻听来人是孟兆祥,朱慈烺不禁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大约五十多岁得年纪身形瘦削,此时虽面带急色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浩然之气。 前世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至,家人友人劝孟兆祥逃走,固辞不可。奉命守正阳门,城陷,不屈死于门下,妻何氏亦死。其子孟章明收葬父尸,归别其妻王氏曰:吾不忍大人独死,当死从之。王氏曰:君死,妾亦死,遂举家殉国。 前世朱慈烺读明史到这一段时也不禁为之感叹,没想到这个大明忠臣竟是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见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似乎有责备的意思,孟兆祥赶忙正了正官帽,只是神色依旧有些焦急。 “启禀陛下,兵部急报,正月二十九闯逆攻陷承天府,巡抚宋一鹤率残部与贼巷战,力竭而亡!留守沈寿崇、钟祥知县萧汉死节,闯逆攻陷承天后已挥军潜山孝感等城,湖广危急!” 偏殿中一片寂静,除了孟兆祥微微气喘的声音就只有崇祯那张越来越阴沉的脸。 承天府对于大明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是嘉靖皇帝老子兴献王的陵寝之所在,当年嘉靖皇帝为了尊崇先父,特将故里安陆州定名承天,与顺天、应天二府相提并论。 承天府失陷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不亚于崇祯八年的凤阳失陷皇陵被焚,这似乎是上天给崇祯精神的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左良玉呢,为什么不救援?” 崇祯充满杀意的声音从嗓子里飘了出来。 “据湖广总督袁继咸报,左良玉援兵尚未到达承天便已失陷,左部在距承天五十里处被闯逆突袭大败,现已退回九江。” “废物!都是废物!”崇祯眼神中的杀意更浓了。 朱慈烺却是心中明镜一般,左良玉的部队战力虽然拉胯,却也不至于被李自成一战击溃。 早年左良玉因纵兵劫掠曾惹怒宋一鹤,为了给左良玉一个教训,宋一鹤便扣了左部的粮饷,二人因此结怨,这次宋一鹤恐怕是被左良玉给坑了。 崇祯执政后期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将领已有成为军阀的迹象,左良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要说当地的督抚,就是皇帝的圣旨也开始阳奉阴违,如果不想被这些军阀牵着鼻子走,非得有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精锐不可,朱慈烺暗暗想道。 “现在湖广危急,诸卿可有对策?” 殿中沉默良久,崇祯终于还是问出了这一句话,只是殿中众臣听后面面相觑,没有一人开口。 连年的征战,大明败多胜少,精锐已是所剩无几,去岁十月清军入塞,此时还在山东劫掠,各地官军均不能应战,清军如入无人之境。现在湖广周围除了左良玉部,哪还有兵?再看皇上刚才的眼神,分明是要杀了左良玉,谁还敢说话。 朱慈烺见众臣皆沉默,心道机会来了,便冲崇祯躬身行了一礼。 “父皇,儿臣有一些浅薄之见,还请父皇容禀。” 见朱慈烺突然开口,崇祯的眉头微微一皱,大明对于太子的管束对于唐宋是相当宽宥的,没有很深的忌讳,但朱慈烺不经商量擅自对朝政发表意见的行为还是让崇祯有些感到不喜。 但是看到眼前这些束手无策的朝廷股肱,崇祯终是微微地叹了口气。 “你且说来。” 得到崇祯的允许,朱慈烺微微理了下思路,看了看神态各异的殿中众臣。 “近几年朝廷四处用兵,各地兵力已是捉襟见肘,此次闯逆攻破承天,湖广周围已无精兵,孙传庭能守住陕西已是不易,万难抽出兵力支援湖广,虽然左良玉丧师失地,但目前只能靠他支撑湖广。” “儿臣建议,封左良玉为伯爵,令其戴罪立功,死守九江拖住闯逆,命秦督孙传庭率官军主力扼守潼关,堵住闯逆北上的道路,为朝廷争取时间!” 殿中众臣听了朱慈烺的话不禁暗暗摇头,太子还是太年轻了,打了败仗还封爵,朝廷威严何在,赏罚不明以后谁还听朝廷号令? 崇祯却是听出了朱慈烺似乎还有言外之意。 “争取时间?” “父皇,自松山大败之后,我大明精锐尽丧,官军的精气神儿已经被打散了,现在的官军面对敌人毫无胆气,往往还未上阵就已经两股战战,靠这种军队我大明怎能保住祖宗的基业?” 朱慈烺扑通一声跪在崇祯面前。 “儿臣请求入朝参政抚军,为父皇更为我大明分忧!儿臣要为我大明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锐,内平流寇外驱鞑虏保我大明江山。” 朱慈烺说完此话便将头磕在了地上不再言语,殿中此时也是一片寂静,大明的军队此时确实已经烂到了一定程度,这是殿中众臣都心知肚明的。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此时敢在皇帝面前说这些话,不用崇祯开口,这些文臣就已经喊人将朱慈烺押出门外廷杖了,又是封左良玉,又是说大明军队糜烂,反了天了?可是说这些话的是皇太子,崇祯还没有开口殿中的这些外臣就不便驳斥了。 但朱慈烺想要以储君之尊参政抚军,还是让殿中这些信奉主辱臣死的文官们感觉被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 “臣以为不妥,太子乃国本,当此国家危难之时正应潜心修习圣人之言,治国之道,以稳固过本,而不应过早的经理朝政,乱了祖宗法度。” 朱慈烺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说话的是次辅陈演,此时正一脸正气的向崇祯进言,似乎朱慈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要是只看这陈演的做派,还真看不出这竟是个铁杆的投降派,真是人不可貌相。 朱慈烺正在暗自腹诽,众臣中又走出一个冲着崇祯躬身一礼。 “臣附议!” “臣附议!” 陈演说完之后又有两个大臣随声附和,崇祯的深情不禁迟疑起来,朱慈烺刚才的进言崇祯是有些意动的,现在确实只有依靠左良玉牵制住闯逆,封伯也是无奈之举。国事艰难,太子能够想出这个对策,在他看来已经是不易了。 但让太子抚军参政,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却是没有先例,尤其是有这么多重臣反对,即使崇祯乾纲独断,也不能不重视臣子的意见。 “臣认为值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太子殿下欲效法太祖成祖,其精神实在让我等臣子汗颜,臣请陛下准太子殿下抚军参政!” 一个苍老但有力的声音响起,朱慈烺循声望去,原来是左都御史李邦华。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李邦华秘密上书请求崇祯固守京师,同时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但崇祯拒绝考虑李邦华的办法。 不多天,贼寇兵临都城,李邦华带着御史们想登城参战,一群宦官挡住他们,不让上去。十八日,外城失守,李邦华跑到文信国的祠堂里过夜。 第二天,内城也失守了,李邦华于是对着信国的木主作了三个揖说:"邦华死于国难,请跟随先生到墓下去吧!"写下一首绝命诗说: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绝。 见李邦华如此敢于直抒己见,朱慈烺不禁暗暗钦佩,明末的朝廷不是没有能臣,只是朝廷并没有好好的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像李邦华孟兆祥等人,如果自己这个父皇能够好好的用他们,也不至于后来落得那般下场。 “孟暗,太子殿下乃国本,岂可轻动!况且国朝自太祖至今,何曾有过太子抚军参政的先例?” 孟暗是李邦华的字,陈演见李邦华反对自己的意见,马上就开口进行驳斥。 李邦华冷笑一声,陈演空有宰辅之名却无宰辅之才,较之首辅周延儒还要平庸,陈演和朝中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隐隐有与周延儒结成**的趋势,李邦华素来与他们不睦。 “若是你我臣子有匡扶社稷的大才为皇上分忧,又何必苦太子殿下?” 见陈演咬着祖制不放,丝毫不讲变通,李邦华不禁出言怒斥,陈演等人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愣是接不上话。 “先生,此事你怎么看?” 崇祯望向了在一旁一直未作声的周延儒,作为首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众臣的风向标,所以在这种牵涉太子的重大事务上,周延儒不会轻易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但既然能做到首辅这个位置,肯定是有让皇帝欣赏的地方。周延儒最擅长的便是体会崇祯的心意,做事情往往都是顺着皇帝的心思,所以才一步步的爬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见崇祯听完太子的话并未第一时间表示反对,周延儒便明白了崇祯的心思,只是碍于众臣不能达成统一意见,周延儒暗中叹了口气,还得他来做这个和事佬啊! “臣认为,祖宗之法虽不可擅改,但值此非常之时,或可让太子殿下一试,不过陈阁老所虑也有道理,太子纵使天纵之才,毕竟初涉朝政,非得有一老成持重之人在旁辅佐才行。” 周延儒虽然在后代史书和温体仁并列为两大奸臣,但其处理政事和为官之道还是颇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的,他的话一出口,在场众臣皆默然。 殿外的狂风仍然未停止,古树的树冠被吹得东倒西歪,像极了此时崇祯挣扎的内心,崇祯的脸色阴晴不定来回变幻了多次,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传旨。” 一旁的王承恩连忙躬身到崇祯面前。 “太子纯孝,自明日起,上殿参政并抚军京营!” “谢父皇!” 朱慈烺欣喜地跪在地上,内心无比的激动,崇祯布满阴霾的脸稍微露出一丝欣慰,用眼神暗示身边的王承恩扶起朱慈烺。 “谁可任京营监军辅佐太子协理京营戎政?” 崇祯用威严的目光打量着殿中众臣,众臣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个接话的,京营虽然是皇帝亲军,但领兵的向来是勋贵集团。 文官和勋贵向来不对付,虽说太子身份尊贵,但毕竟年少,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是条小龙? 京营糜烂不堪也是公开的秘密,太子年轻气盛,若是跟勋贵起了冲突,作为京营协理必然要力挺太子,赢了还好,输了怕是就要背一口大大的黑锅了,皇上向来对勋贵宽容,真出了事,倒霉的还是这个监军,因此在场众臣出奇一致的沉默。 见众臣如此态度,崇祯不禁想要发怒,他当然知道这些臣子在想些什么,平时上朝吵起架来一个比一个嗓门高,真到了需要他们的时候,一个个的就三缄其口了。 “臣推荐兵部左侍郎孟兆祥辅佐太子殿下监军京营,协理京营戎政!” 正在崇祯就要忍不住怒斥众臣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众臣后传了出来,朱慈烺虽众人的眼光望去,正是刚刚和陈演当堂争辩的左都御史李邦华。 崇祯闻言,脸色稍稍和缓了下来,孟兆祥也是一个老臣了,又是兵部左侍郎,素来知兵且处事稳健,却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崇祯不由得点了点头。 “你可愿意?”崇祯看着站在人群靠后的孟兆祥问道,虽是询问的语气,但崇祯看向孟兆祥却是不容置疑。 孟兆祥的脸上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情愿,而是神情肃穆的跪下冲崇祯叩首。 “臣领旨,定不负皇上对臣的期望,尽臣所能辅佐太子殿下!” 朱慈烺其实也挺属意让孟兆祥来监军的,从前世孟兆祥的结局可以看出来他对朝廷的忠心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他在兵部,日后自己做一些事情也方便多许多。 “传旨,加封孟兆祥太子太保,协助太子监军京营协理京营戎政,封左良玉为宁南伯,令其戴罪立功,务必剿杀闯逆!” 既已决定相信自己的儿子,崇祯也就不再犹豫,接连下了两道旨意,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朱慈烺。 众臣依旧默然,今日在殿中发生的一切无疑会给朝局带来重大的变化。 殿外的天气依然没有变好的迹象,风虽然小了些,但本该曜日当头的天空此时却黑的像锅底,不管是殿中众臣还是朱慈烺,心里都清楚这次的大典怕是进行不下去了,只是谁也不敢点破。 “传令摆驾回宫吧!” 崇祯看了殿外依旧被风吹的东摇西晃的古树,终是叹了口气下令回宫。 见崇祯要回宫,朱慈烺提出想要和孟兆祥说几句话,晚一些时间回宫,崇祯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多向这些老臣请教,你毕竟还太年轻了!” 崇祯往外走了两步又停下,转过头看着朱慈烺。 “以后你抚军京营,往来宫中怕是不方便,朕便将信王府赐与你,少些奔波。” 信王府是朱由检做藩王时候的住所,将自己的旧居赐给朱慈烺,既是表达了他对朱慈烺的支持,也是崇祯这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看着崇祯略显佝偻的背影,朱慈烺的眼角竟是有些湿润........。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091/314940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091/3149407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