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遇到伯乐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绝世婚宠 原神:我在须弥做真理大人 过河拆桥 斗罗之骨化神龙 灵气复苏:遇事不决莽一波 流浪诸天的剑客 叶苜苜战承胤 召唤领主 仙子请留步,我真不是舔狗 娇娇在怀:同居糙汉诱哄小娇妻

1982年的首都保留了许多解放前就已经存在的胡同,而西裱褙胡同,在当时就是这些颇有些历史的活动之一。 位于当时东城区的长安街南侧,平行于长安街,隔着这条街与当时的妇联大楼遥遥想望,这条胡同的起名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那个时候因为当时的顾院就离这条胡同不远,在固院附近有许多卖字画的商号,有了需求就有很多专门儿负责装裱字画的装裱行,在这条胡同里扎了根。 久而久之,大家都叫惯了,这条胡同的名字也跟着装裱行的业务一起改了名字。 只不过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贡院旧址的拆迁,这条可有些历史的也跟着被拆除了。 大部分胡同里面的4合院都已经被拆除,只留下了少数的遗址,供后人参观。 整个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首都晚报的报社就在这里,与首都日报是一家。 与当时的首都日报不同的是,首都晚报所刊登的内容更接近当时首都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也曾经一度成为了首都本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张家栋这一次千里迢迢从青岛来到首都,其实就是专程慕名而来的。 虽然早在1979年,咱们国内就已经出现了电视广告这样的概念,可是对于张家栋他们这种地方性的合作社来说,在那个时候想要在电视上刊登广告,还是非常困难的。 单单是对于他们集体合作社经营资格的审核,就异常的严格,可能要拖上好几个月。 对于张家栋这种大敌当前,连上海服装厂都已经关注到了他们合作社羽绒服品牌的这种情况下,张家栋可等不起。 可是那个时候的首都晚报,也并没有什么广告业务。 张家诺作为一个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的,就这么冒冒实实的闯到首都来,对方真的就能那么顺利的同意为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的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羽绒服,在自己的报纸上搞宣传么? 其实也未必,这一点张家栋的心里自然也是清楚的。 然而上一世,张家栋毕竟是个商人,不管有什么难处,他自信自己都能够通过上一世的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在那个各种条件都还不太健全,许多多的商业途径都需要冒险的年代,这无疑是张家栋能够区别于当时的普通人最大的一张王牌。 等到他真的凭借记忆,根据在报摊上买到的一份当天的首都日报,找到报社的时候。 时间早就已经来到了下午,晚霞飘向了西边的天空,几乎将整个胡同都映红了。 “请问这位师傅,咱们这是首都日报社么?” 张家栋按照报纸上面所描述的地址找到了西裱褙胡同34号的所在地。 本以为在门口应该能看到首都日报社的牌匾,结果真找到了对方报社的地址,也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比周围其他民用的胡同稍大的院子罢了。 既然在院子外面看不出来个所以然,张家栋也只得院门口,正在拿着扫把打扫卫生的大爷请教。 结果,也不知道张家栋是因为外地口音的缘故,对方根本没有听清楚张家栋的来意。 又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反正对于张佳栋的询问,那个正在打扫卫生的大爷也只是稍微抬头拼了一下张家栋,便没有再理他,而是继续忙着自己手上的活儿。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张家栋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不确定自己到底找没找到报社的地址,就遭遇到了这样的闭门羹。 “这位师傅,这样的,我是从外地来的。到首都日报社,是想要找一个我好多年都没有见过的同乡,您看您现在是不是方便?告诉我咱们日报社是不是就在这个院子里呀?” 张家栋的这一通询问,可以说是精妙至极。 大白天的,他判断肯定没有人会平白无故的在这个时间拿着扫把清扫整个胡同。 眼前的这个大爷,就算不是首都日报社传达室的门卫,也肯定是其他单位负责开门儿的,对整个西装裱胡同的了解,自然是比他这个外地人要强的多了。 而至于他为什么说自己到首都日报社是想要见一个校友,那就更简单了。 能够在当时各大单位传达室工作的,那可不是一般人。 就有察言观色的功夫,又得对自己单位的所有人,甚至于说是他们家里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 张家栋如果说自己这次来是找朋友或者是寻亲戚的,八成以对方对自己日报社上上下下的了解,肯定是没有办法顺利蒙混过关的。 然而这次张家栋大胆的撒了一个谎,却非常幸运的瞒过了对方。 那个刚才还拿着扫把专注于扫地,对张家栋根本就不理不睬的老大爷,这会儿一听说张家栋在首都日报社居然有熟人,也立马改变了自己对张家栋的态度,把手里的那个大扫把往身边一戳,然后从上到下地边打量张佳栋边向对方询问道。 “哦?你来我们首都重要社里面找同乡?你要找的人名字是什么,我好帮你看看他现在在不在我们日报社里啊?” 那个时候到报社,不管是记者还是编辑都是非常忙的。 几乎所有新闻和文章的采编工作都需要由他们来手动完成,即便只是发生在首都本地的事儿,记者也经常需要去外面采访,再把自己整理好的素材交给相应的责任编辑,由他们写成文章,发表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张家栋就这么冒冒失失的找上门儿来,也没有一个预约,在那个时候还真是有可能会找不到人。 “名字……” 只不过张家栋好不容易找到理由,突然被对方问到了想要找个人的名字,这一时间又让张佳栋回答不上来了。 “哦,是这样的师傅,我也是受他们家里人的托付,特意专门让我过来给他送棉衣来的……你看我来咱们首都办事儿,这一下也突然蒙住了,一下子忘了这家人的大侄子叫啥了。” 对方的提问虽然出乎张家栋的意料,但是张家栋的灵活变通却并没有让对方听出来他的话里有什么破绽。 “大侄子……” 那个传达室的大爷一边琢磨着张家栋的话,一边又小心的问道。 “那我请问这位同志,你是从哪里来的啊?” “哪来的……哦,这位大爷,我是从鲁省来的!” 张更当然不能直接说自己是从青岛来的,虽然在当时整个鲁省就属青岛和济南最为繁华,应该有许多当地人,通过考试上了首都的大学,并留在了当地工作。 可是,张家栋也不敢轻易打赌,北方的报社里到底有没有一个从他们青岛市出来的。 所以这才故意把他的出发地,说的笼统了一些,扩大到了整个鲁省。 “哦,你是鲁省来的呀?我想想啊……我们报社里似乎是有个新来的编辑姓名乔,是济南的。然后,就是胡副总监似乎是青岛人。他们俩都是鲁省的,你到底要来找的是谁呀?” 听到对方这么说,无疑是给张家栋直接打了两张明牌。 一个是普通的新来的编辑,另一个则是他们日报社里的副总监,又是张家栋他们青岛的本地人。 张家栋本来就是来求对方给他们更多受到羽绒服打广告的,当然是名头越大越好,连傻子都应该知道该如何选了。 “哦!对,对对!您说的没错儿,我也突然想起来了,我那个同乡让我来找的就是你们姓胡的这个副总编!准是他没错了!” 张家栋一边说着一边装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笑了起来,结果,那个负责看门儿的传达室大爷一听说张家栋是他们副总编的同乡,这一下更不敢怠慢了,赶忙直接放下了自己手上的扫把,简单的把自己身上的土拍掉,转身就往他们报社的院儿里跑。 边跑还边转过头来,向张家栋嘱咐道。 “这位同志,那就麻烦你在这儿先等等,我这就帮你去报社里问问胡副总编到底在不在报社里,要是在的话我再回来接你哈!” 张家栋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的就过了传达室门卫的关,心里面也不由得松了口气。 “好嘞,大爷,我等着呢!” 就这样,张佳栋确信自己找对了地方,在首都日报社门外等了不久,就见到那个传达室的门卫大爷又兴冲冲的跑了回来。 “这位同志让你久等了,我刚才去找我们报社的胡副总编了,刚好这会儿他就在报社里。你直接进去,往左拐,到西边儿的那一排房子里面最靠南面的那一间办公室里面找他就行了!” “好嘞!大爷,实在是太谢谢您了!” 对方把该如何找到中原姓胡的副总编,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佳栋。 张家栋则是道了一声谢谢以后,变马不停蹄地背上自己随身带的包裹,然后径直穿过大门,进入了这座明清时候就已经留下来的院子。 当时的首都日报社,和那个时候的许多单位一样,在首都都没有专门为他们建造用来工作的场所。 有许多都是直接利用当时这样,清朝时候可能是达官显贵们留下来的大院儿进行办公的。 张家栋进入日报社的大院儿以后,才发觉里面的设置跟那些明清两代大户人家所居住的大宅并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按照当时这些宅子的设置,把东西南向的几个厢房,改成了不同部门的办公室而已。 东面的那一排厢房,如果按照那个年代的配置,一般都是给这户人家的长子居住的。 现在却直接被分割成了几个独立的办公室,而是张家栋要找到那个姓胡的副总编,就是在这几间办公室最南面的那一间里。 张家栋并没有费多大的功夫,就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因为并不认识对方,所以在敲门的以前,他可以在心里为自己打足了气。 这才壮着胆子,推开了对方虚掩着的房门。 “您好,请问是胡副总编么?我是张家栋,是青岛本地的老乡托我来找您的……” 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只有十几平米见方的办公室。 本来这间办公室的空间就不大,里面还放了两张办公桌,虽然款式非常普通,与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里面,自己办公室里面所用的一样。 是在当时再普通不过的实木桌子,可是在这么小小的空间里却几乎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 而在这两个桌子后边,则是分别坐着一老一少。 听到了张家栋的自我介绍,两个人不觉齐刷刷地都一同望向了张家栋这边儿。让张家栋突然间就犯了难,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他自己该找的副总编了。 不过还好这样的尴尬也只持续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很快,那个年轻人似乎就意识到了,他们报社的胡副总监应该是来了同乡,自己再留在这里就有些碍事了。 于是便马上主动站起了身,随手拿起了自己桌上的茶杯和暖壶,往胡副总编的方向交代了一声。 “副总编,正好我壶里也没有水了,我出去替你们打壶水泡杯茶来。你们慢慢儿聊!” 然后便麻溜的带着手里的东西,往办公室门外走去。 而此时门外的张佳栋,也终于明白了原来屋里的那个中年人才是他们报社的副总编,一时间为自己刚才找到的借口,也有些尴尬了起来。 “这位同志,我看你很面生啊?你说自己是我姨妈和姨夫,托你来找我送东西的?” 很显然,对方这时候对张家栋的身份也有了一些怀疑。 面对对方的质疑,张家栋不得已只得有一说一,承认了自己刚才是当着他们报社的门卫的面儿,撒了个谎。 “呃,胡副总编,您听我说,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嗯,其实并不是您的什么亲戚托我来找您的……” 听到张家栋这么说,那个中年的报社副总编脸上的表情很明显就是一愣。 只不过张家栋的反应也很快,并没有给对方轰自己走的机会,直接便开门见山地与对方说明了自己此次从青岛远道而来到首都,专门来他们首都日报社找对方的来意。 “我也是青岛本地人,是青岛县城合作社服装厂负责人。之前我们合作的服装厂想要咱们市里面的号召搞创业创新,开启了我们县里面的第一个由集体经营的服装厂,取得了一点儿成绩,市长说了我们县里面的第一款羽绒服。哦,就是我身上穿的这款……” 张家栋一边说着一边大大方方地挺起胸脯来,和那个姓胡的主编展示起了自己身上的这件羽绒服。 可是对方虽然清楚了张家栋的身份,却依旧对张家栋来找自己的目的有些大为不解。 并没有心思细瞧张家栋身上穿着的这件羽绒服。 “是这样的,这位同志。我刚才问你找我的来意,并不是想了解这些。你也知道我们报社日常的工作是非常忙的,我也没有时间陪你闲聊。你要是没有什么事儿的话……” 张家栋怎么能看不出来对方这是在准备赶人了? 情急之下,也只能和对方坦白了。 “是这样的,胡副总编,其实我这一次来咱们报社找您,真的也是无奈之举。虽然是用了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来到您办公室的,但是我还是请您给我几分钟时间,让我把我们现在合作社所遇到的处境跟您说清楚……” 就这样张家栋好不容易为自己争来了几分钟的时间,把他们当初合作社成立,到建立服装厂搞生产,是如何打造出他们服装厂的爆款服装的,到如今又是怎么被上海服装厂盯上的。 全都一五一十的与这位从未谋面的副总编说了出来。 而对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与张家栋是老乡,又或者是欣赏张家栋的勇敢的缘故,居然还真的耐心的把张家栋的这些话全都听完了。 直到张佳诺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说过了,就等着对方表态了,那个姓胡的副总编这才稍微沉吟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 “嗯,你们合作社的情况我也算是了解了。像你们这样县里面的集体企业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你们也不容易……” 没想到对方一开口并没有再提张佳栋此前骗过他们报社门卫来,找自己的事儿。 反而是对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搞服装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大为肯定。 张家栋在心里就隐隐约约的觉得,因为他这一次真的是误打误撞又找对的人。 果然,紧跟着那个姓胡的副总编,就站在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的立场上。听张家栋分析了起来,他们现在合作社的处境。 “可是你们合作社的服装厂现在再怎么说也只能算是一个本地县城里面的小企业,人家上海服装厂是国营,有背景,有实力。到你们县里面和你们抢市场,也是正常竞争。你们合作社的服装厂想要走出来,代表咱们青岛市成为地方性的知名品牌,就不能只是限于你们县城本地的小市场。还得放眼全国,学会利用各行各业的力量啊……” 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对方竟然会语重心长地和自己说这些。 张家栋也不知道自己心里边儿到底是什么感觉,居然会有一些千里马好不容易遇到了伯乐的体会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7271/324455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7271/324455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