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九十八章 皇太孙的人格魅力

第四百九十八章 皇太孙的人格魅力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刚入军校就立一等功,我火遍全军! 开局无敌修为,召唤四名大帝护卫 神龙出狱 快穿之女配誓要撩到男主 光锥外的风筝 我在无限剧本杀封神 赛博修仙:从做题家开始 洛水流尽遇寒霜 这怨种大师姐我不当了! 开局平定白莲教,皇上要我当驸马

京城。 文华殿。 朱高炽在读书。 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奏疏。 朱元璋批复的奏疏,朱标批复的奏疏,朱棣这两年批复的奏疏,最让朱高炽啧啧称奇的是朱标的奏疏。 洪武十年。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标监国了。 这是历朝历代都稀罕的事情。 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这么培养和放权给太子,朱元璋可谓是独一份。 朱标监国的时间长达整整十五年。 这是什么意义? 满堂文武都是朱标的臣。 清朝康熙晚年。 因为八儿子在朝堂有好名声,不但臭骂了一通,还废了他的继承皇位的资格。 两种做法,谁的心胸宽广一目了然。 在教育儿子和培养儿子方面,朱元璋绝对不是康熙可以比的。 对于做的好的儿子,朱元璋就夸奖,对于做的不好的儿子,朱元璋就会批评和惩罚,并且从来不掩饰向天下隐瞒,记载入实录中。 而康熙那么多的儿子。 却没有记载过有在民间不好的事,可能康熙的儿子都是爱民如子的吧。 朱高炽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 更处在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 不是这个时代,这些书没有作用,而是朱高炽有更好的东西。 看奏疏又不同了。 可以通过这些批复的奏疏,朱高炽能看清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个人不同的做事方法。 朱元璋细,朱标全,朱棣慎。 朱元璋处理的奏疏,回复经常为长篇大论,把道理掰碎了,恨不得直接灌入到官员的脑袋中。 同时。 经过看这些奏疏,朱高炽对于朝廷的运作和构架,以及朝廷与地方的往来,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文华殿很安静。 没有人打扰皇太孙。 抱着一本书的官员,在文华殿外问道,“皇太孙可好?” “皇太孙在用心读书。” 那名官员点点头,然后走了进去。 “皇太孙殿下。” “黄先生。” 朱高炽抬起头看清楚来人,连忙让人赐座。 来人是黄淮。 未来永乐朝的内阁首辅,如今是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今日看来是黄淮在文华殿值班。 黄淮很平静。 不久。 文华殿重归安静,黄淮看书,朱高炽看奏疏,倒是互不打扰。 反倒是朱高炽坐不住,好奇的问道。 “别的先生都喜欢向我教导道理,唯独黄先生不同,我不问,黄先生就不说话。” 黄淮面不改色。 仍然一脸的平静,仿佛不在意。 “臣才能不足以教导皇太孙殿下。” 朱高炽有些怀疑,不禁问道:“难道黄先生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虽然朱允炆去了广东,不代表人们就能转变心意。 离职的官员不少,留下了的官员,想必也有很多人内心对他是不快的。 不过朱高炽有些好奇。 此人未来是朱棣的内阁首辅,按道理并不是排斥的人。 黄淮终于露出了笑容。 “皇太孙殿下误会了。” “皇太孙之才,臣佩服万分,岂有不满之理,实在是臣了解过北平模式,不知如何教皇太孙殿下。” “臣的才能万万不及,因此不敢贸然教导皇太孙殿下。” 黄淮的态度,朱高炽惊讶起来。 这还是他南下京城以来,第一个当着他的面认可北平的模式的官员。 “你觉得我的改革是对的?” “是的。” “哈哈哈。”朱高炽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要在大明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 代价太大了,他的实力和局势,乃至于时代的局限性也不足够,更没有相匹配的组织和人才,真正能做的就是拉拢更多的人。 黄淮能支持他,就是好的开端。 “像黄先生一样认可北平模式的官员,在京城多不多?” 黄淮摇了摇头。 给了朱高炽一个失望的答案。 “皇太孙殿下的改革,虽然以利拉拢了不少的人,但是也损伤了太多人的利益。” “北平的卫所将领,失去了世袭的利益,北平的官员,失去了不少权利,北平的读书人更失去了优待,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人心难变,根据北平模式,我觉得南方可以称之为耕读模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大部分人的观念。” 朱高炽并没有失望。 说来说去就是让利的问题。 在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利益偏向于谁。 地主阶级并不会抗拒自己的利益增多,但是在总体利益增多的情况下,更多的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受损了。 就好像后世全体发钱。 利益受损的是大户,哪怕大户也被发了钱,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这也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根据后世教科书的说法。 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并不能成为主导胜利的绝对性力量。 而朱元璋在金陵大后方的根据地发展,早已经脱离了农民阶级,形成了有效的政体。 那么李自成在需要物资的情况下,选择了打压大户而放过百姓,自然也就遭受了最大的阻力。 反而是清朝的统治者,他们拉拢大户,剥削百姓,加上其余的原因,例如北方因为李自成的原因,明朝的组织已经消亡。 多数的将领和官员已经成为了大顺的文武官员,没有了效忠大明的正统。 而大顺却又败亡了,等等因素,达成了后金鲸吞北方的条件。 其实朱高炽知道怎么做获得南方大户们的支持。 那就是选择和清朝一样。 拉拢大户们,不顾百姓们的利益。 那么大户们当然不会反对他。 粮点取消。 工民联合部取消。 大片井制度取消。 各种以人为本的制度取消。 百姓们获利的份额不如大户们的获利份额,简而言之,向上的通道仍然被大户们把持。 这些就是最简单的道路。 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就是如此。 工人们活的凄惨。 地主和贵族脱变的资本家满嘴流油,最后经过几百年的抗争,加上生产力的大突破,才让工人们结束了悲惨的时代。 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朱高炽在大明发展工业化社会一点意义也没有。 不采取社会资源分配的模式,他根本不用费尽力气在大明推动工业革命。 大明本就是当今时代最强大的国家。 只需要鼓励商人们出海,给他们在海外权利的保障,而大明的读书人不排斥与外部的交流。 他只需要促成大探索即可。 黄淮悄悄打量皇太孙。 京城上下,对这位大名鼎鼎的皇太孙皆好奇不已。 可能皇太孙自己都不知道,京城内外有多人在讨论他。 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皇太孙,燕王不可能入京,燕王不入京,也就没有朱允炆被改封越王之事。 文华殿门外。 朱元璋摇了摇手,阻止太监们的通传,他听到了里面的交谈,也想听听朱高炽的回答。 “不。” 朱高炽突然笑了起来。 不光黄淮诧异,门外的朱元璋也莫名其妙。 “我觉得像黄先生这样的人并不少,只是更多的人还没有明白北平模式的道理。” 朱高炽坚信。 在最黑暗的时代,读书人为中华大地争夺出了曙光。 读书人并不会是生产力的阻碍。 相反。 读书人永远是文明发展的底蕴。 黄淮看着自信的皇太孙,内心颇有些动容,只有如此的皇太孙,才是北平模式发展至今的关键吧。 受到朱高炽的影响,黄淮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虽然他不知道皇太孙殿下会如何做。 但是他相信。 能有如此胸怀的皇太孙殿下,必定不是只懂一味强硬的人,对未来皇太孙带领的大明,黄淮有了更多的期盼。 “倒是奇怪。” 朱元璋喃喃道。 这段时日,朱元璋已经摸清楚了朱高炽的品性。 正如朱棣昨日向他诚心的解释。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 这位孙子充满了市井之气,朱元璋还想着继续打磨一番,可突然间感受到了莫名的气概。 “真是个矛盾的人。” 朱元璋摇了摇头,悄悄的离去。 离开了文华殿,朱元璋去了武英殿。 朱棣搬去了武英殿,朱高炽则在文华殿,两父子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奉天门。 朱元璋从文楼出来,经过奉天殿广场,没有走右顺门,而是直接从武楼抵达武英殿。 朱棣正在处理奏疏,还有几名六部的官员。 等六部的官员走后,朱元璋才出面。 “父皇。” 朱棣不以为意。 父皇经常在暗处观察自己做事,朱棣已经习惯了。 “你去告诉朱高炽,他想怎么做就去做。” 朱棣听到朱元璋的话,露出探究的眼神。 父皇不是要考校老大一番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趁咱还活着,他就算闹出了再大的篓子也不怕。”朱元璋缓缓的说道。 “父皇放心。” 朱棣自信的说道:“老大并不是胡来的人,绝对不会闹出不可收拾的人。” 自己的儿子自己了解。 朱高炽虽然有时候看上去不太靠谱,但做的事从来都靠谱。 “但愿如此。” 朱元璋一脸的冷静。 治理国家从来不是越强大就没有问题了。 隋朝强大,二世而亡。 唐朝强大,一朝衰败。 北平模式的确能加快大明的繁荣富强,可能不能持久,也是朱元璋的顾虑。 犹如平地拔起的新的事物新的变革,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5952/1057258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5952/1057258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